再怎么生气也不能对孩子说的9句狠话,忍住!大马父母,你犯了几句?


~


伤心的话,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说出口,事后还浑然不知。
在和孩子相处时,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?
下面这些话,我们不是也常常不经意间就从嘴里冒出来了吗?
然而,你知道这些话会给孩子带去怎样的伤害吗?

▌"哎呀,你怎么又……"

这是爸妈最容易说出的一句责备孩子的话。当看到孩子反复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,“哎呀,你怎么又……”这样的话很容就脱口而出,话里充满抱怨或无奈。
这样的责备无异于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,对于孩子改正行为问题有害无益。
其实,当孩子的行为不合适,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好了。
例如孩子随处涂鸦,可以给他一个自由涂鸦的小角落,准备一个小画架,小画板,或者就给孩子一面涂鸦墙,告诉他可以在这里画。
如果孩子不喜欢喊人,不要责备孩子没礼貌,每次见到外人,父母主动打招呼就好了,孩子没多久就会学会的。


 ~
~
▌"你别给我添乱了,一边玩去。"

当大人在做家务的时候,孩子总想过来帮忙做点什么,但却可能越帮越忙。不耐烦的爸妈最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,就是:“别给我添乱了,一边玩去。”
孩子参与家务事儿其实是值得鼓励的,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,锻炼了手部能力,而且会获得控制感和自我认同感。
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务事中去吧,给他分配一些他能完成的活儿,他会非常高兴,你也会轻松很多。


▌"你不会,还是我来吧。"

看到孩子事情做不好就着急了,马上冲上去帮忙。比如,吃饭时,孩子想摆碗筷,妈妈担心孩子不小心打碎碗,脱口而出:“你不会,还是我来吧!”
在爸妈的事事包办中,孩子的主动性和探索欲一点点减弱,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。那个时候,就只能像上图中的这位妈妈,无奈地叹息“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懒呢”。
孩子在探索中成长,如果担心孩子在探索中受伤,可以跟他说:“妈妈/爸爸和你一起做”,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。


▌"你如果……,我们就……"

父母们习惯了“你如果……,我们就……”这样的奖励模式,以孩子的表现为条件,制定家庭的活动计划。
可是,决定权在家长,而不是孩子。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无力感,而且这种“谈条件”并不能使得孩子真正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,反而让孩子从中学会了讨价还价。

~
~
▌"别人家的孩子都能,你怎么就不会呢?"

孩子们都有一个公敌,那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总拿孩子跟别人比,初衷是想以此激励孩子变得更好,然而往往事与愿违,孩子在这样的对比中,会自觉不如别人,自信心被一次次伤害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,在人生最初的这个时期,有些人快一点,有些人慢一点,这些都没有关系。最忌讳的就是揠苗助长,损坏了孩子的自信心。


▌"男子汉大丈夫,至于吗?"

我们总是希望男孩子勇敢,如果看看男孩子因为小事儿而哭,父母可能就会责备:男子汉大丈夫,至于吗?
其实,男孩子也需要自由表达感情。如果经常对孩子这样讲,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淤积在心里,孩子可能最后会成为一个无法自如表达自己情感的人(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不少)。


▌"你还像不像个男孩儿/女孩儿?"

当男孩子好静,女孩子喜欢运动时,我们可能会不经意间说出“你还像不像男孩儿/女孩儿”之类的话。
这和“男孩应该穷样,女孩应该富养”的问题类似。在孩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,千万别武断地给予否定。男孩儿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,女孩儿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,不也很好吗?

~
~
▌"胆子也太小了,这有什么好怕的!"

恐惧其实是儿童期的正常现象,是孩子自然的感受。而否定孩子的害怕,就等于否定孩子的自我,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。
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,父母与其说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胆大和勇敢,倒不如像孩子一样表现出胆怯,甚至装得比孩子还胆小。让孩子知道,害怕是多么正常的感受,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无力感。


▌"听见了,别再叫我啦!"

手头事情比较多的时候,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,很容易烦孩子。这时候,如果觉得孩子说的事不重要,就不用心听,或者干脆打断他:“听见了,别再叫我啦!”
如果当时确实在忙,可以把语速降下来,低声告诉孩子,爸爸/妈妈现在比较忙,过会儿再听他讲,并履行承诺就好。

~

再怎么生气也不能对孩子说的9句狠话,忍住!大马父母,你犯了几句? 再怎么生气也不能对孩子说的9句狠话,忍住!大马父母,你犯了几句? Reviewed by leesharing on 20:38:00 Rating: 5
Blogger 提供支持.